逝如秋葉 ~無憾人生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陪伴患者走向生命終點、協助家屬接受及處理一切後事,看似悲傷與不捨,但事件的圓滿、家屬的安詳卻讓我深感經歷這過程的價值。用心照護、用心體會、用心感受生命中的這種經驗,是我因職務的關係第一次這麼貼近病人和家屬,以前的臨床經驗是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即可,現在更要時時思考還可以為病患做些什麼………。

癌症罹患率逐年地在增加,雖然醫學技術的演進、治療藥物的推陳出新,仍有近四到五成的患者,因無法治癒而進入末期階段。臨床上大多數末期患者會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中休養,甚至度過餘生,患者和家屬的身體、心理、靈性等照護亦相形重要;有一研究發現,末期病患大多有一段掙扎矛盾的情緒階段,種種錯綜複雜的情緒交替,其心理狀態可能會有的過程如否認/承認、逃避/面對、恐懼/勇氣、悲憤/平靜、憂鬱/淡漠、討價還價/準備、絕望/希望、不甘心/認命等。趙可式博士在癌症末期病患對善終的體認研究中指出,癌症末期病患的臨床護理應提供更多人性化的照護,其可分為三個類目:(一)身體平安-包含將身體的痛苦減輕至最低、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身體完整清潔、能活動(二)心理平安-認同、放下、不孤獨、心願已了無牽掛、在平靜的環境中享受大自然(三)思想平安-一天過一天,不去想太多、有意義的一生、人生苦海即將上岸等。有學者也曾提到,喪親過程確實應給予人一種安全保護的心理慰藉,在精神上對死去的親人有一個明確的安置,逝者永遠活在家屬的心中;在信仰上,逝者是在天上,進入信仰的國度,脫離病苦,不再被病痛折磨,卸下勞苦愁煩,這些信念和詮釋讓一些家屬能夠慢慢的放心、慢慢的放手,能夠過自己的生活,帶著思念繼續前走。

九十歲的張奶奶是名末期患者,疾病末期及臨終皆在醫院度過,臨床照護除了病患身體上、心理上的護理外,對於協助家屬在面對、接受及處理病患的病程和臨終,也著墨許多,終得兩相圓滿。值得一提的是臨終護理,以往的護理經驗在此過程有時無機緣參與,有時會忽略,這一次我完整的參與,且提供家屬適時表達內在心理的建議竟成為她們了無遺憾的回憶與感謝,故提出分享。臨終患者在生命結束時,身體功能中聽覺是最慢消失的,所以病患的孩子們把握母親彌留的最後時機,一一輪流蹲跪在母親的身邊各自念出想對母親說的話,讓一個原本只有哭泣淚水的臨終過程,頓時充滿著感謝與感恩的惜別。她們如是說『親愛的媽媽我是您的大女兒xxx,謝謝您把我生下來,養育我、教育我,還辛苦認真的做事業,栽培我們念書甚至有機會到國外求學,現在才能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媽媽您真的辛苦了,謝謝您讓我有這個福氣當您的小孩,您這一生為了我們幾個小孩、為了這個家付出很多很多,您是一個好媽媽、好妻子,媽媽您平常做人心胸寬大,不愛計較,也常常幫助別人,做善事,受人敬重,一生圓滿,能當您的女兒我真的很幸福,您的一生圓滿了,不會再有病痛了,今後我會照顧好自己您別操心,也會和哥哥妹妹們彼此互相照顧互相扶持,您真的不用擔心,不用牽掛,您放心放下一切好好的走,佛音……..』。看似簡單的行為與過程,其帶給家屬的回饋卻是無限的追思與悼念。一開始家屬也礙於難為情、不習慣等種種因素,不好意思表達出內心的感受,經由筆者與之引導溝通,幾位兒女們終突破羞怯的心理,決定要趁媽媽還有感受之際,勇於說出自己想對媽媽說的內心話,避免存有遺憾,方才譜出動人的過程。雖已事過多時,現今舉筆訴諸文字,筆墨間仍震盪內心感動莫名。

照顧臨終病人、陪伴家屬一起面對,或許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礙於工作型態難免無法周全,身為特聘護理人員有此機緣與經歷,讓我更深入意會到護理的獨特性、個別性及突發性的周全照護計畫,或許教科書上未一一呈現教導方針,自己也未曾有過經驗,但我深信只要自己用心觀察、用心協助,一定會有所收穫,進而把悲傷的經驗轉化為美麗的傳承。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