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超音波檢查: 完全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王先生48歲,是一位B型肝炎帶原患者,去年做例行性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個2公分的陰影,懷疑是肝細胞腫瘤;吳太太38歲,去年十月做了生平第一次體檢,乳房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右側乳房長了惡性腫瘤,好在有這安全非侵入性的超音波檢查,使得這兩位病患,在早期就能診斷出問題所在並及早做治療,後續追蹤都沒有復發的跡象。但這醫學上日益普遍的超音波檢查是甚麼呢?我適合做超音波檢查嗎? 哪些情形不適合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安全嗎?[@more@]

超音波檢查已經很普遍,所以大家也很熟悉,但是其原理多數人都似懂非懂。物理學上使用的名詞「超音波」用於指所有頻率在人耳聽閾上限 (20000 赫茲以上) ,但在醫學影像學中通常用頻率比其高百倍以上的聲波,一般在2-13兆赫,利用這人耳無法聽見的高頻率音波,透過人體到達身體的內部,身體各部份組成密度不同,因此音波通過不同組織的時候送回來的反射波也不同,將不同組織反射回來的音波再經儀器轉化,即可顯示出影像,用以檢查體內臟器及組織的形狀、大小、位置及運動情況。超音波檢查,即是利用從探頭送進體內的音波的回音,在顯示幕上變成影像來判斷器官有沒有形態上或組織上的變化的檢查法。

目前醫學上超音波檢查的應用為何?提到超音波,很多人馬上會聯想起婦產科醫師幫懷孕母親做的胎兒檢查,但是除了懷孕產檢外,目前在醫學上已廣泛應用於:心臟疾病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內分泌疾病的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消化系疾病的肝臟、膽囊、胰臟、脾臟超音波檢查,婦科疾病的乳房、子宮、卵巢超音波檢查,泌尿系統疾病的腎臟、膀胱、攝護腺檢查,血管疾病的頸動脈、四肢動靜脈超音波檢查,骨關節疾病的關節肌肉韌帶的超音波檢查,表淺組織器官疾病的軟組織超音波檢查。

哪些情形不適合用超音波檢查?有時會聽到病患因腹瀉而要求作超音波檢查,或是當醫師懷疑病人可能有消化性潰瘍,而要他做內視鏡檢查的時候,他就要求醫師說,不想做內視鏡檢查而想以超音波檢查來代替,可能是少數人誤把超音波認為是無所不能。由於超音波對於身體中空氣及骨骼的穿透力不足,除少部份腸胃道疾病,如急性盲腸炎以及腸套疊等,超音波對中空器官如胃、小腸、大腸的檢查仍然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因此超音波的檢查範圍大抵以實質器官為主,如:肝臟、胰臟、心臟、腎臟、 甲狀腺、乳房、子宮、膽囊等器官,和內視鏡針對中空腸胃道如胃、小腸、大腸的檢查是相輔相成的。

超音波檢查前應做何準備?多數受檢者受抽血檢查前一天須禁食的觀念影響,以為在接受所有超音波檢查前也要禁食,事實上禁食的目的是要避免進食造成膽囊收縮,及腸胃蠕動造成腸氣增加,使得檢查膽囊,胰臟及部份肝臟較為困難,所以只有腹部超音波檢查才須禁食,上午檢查者建議自午夜起禁食,下午檢查者建議自早餐後禁食,必要時可喝些水,糖尿病患或不耐飢餓者可含糖果。如果是檢查其他器官則不必空腹,病人隨時可以接受檢查。


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 超音波診斷的是在20世紀才開始應用,但在現今的醫學診斷中,卻有着難以取代的地位。抽血檢查固然能反映病患器官功能狀況,仍有部分病患即使病入膏肓,其抽血檢查仍在正常範圍,理學檢查固然能初步提供病患病灶的所在,超音波檢查更能掌握實際病灶的器官、大小、位置。以高居女性癌症十大死因第四位的乳癌為例,抽血檢查無法篩檢乳癌,理學檢查對於小病灶又無法診斷;此外,台灣為B型肝炎之盛行地區,肝癌又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二名,部份肝癌之患者,其肝功能檢驗結果有時都還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可能毫無症狀,對於這兩種嚴重疾病之偵測,超音波檢查堪稱是最佳工具。超音波檢查的設備簡單,可隨意移動,且操作簡單,費用又不高,而且因沒有使用放射線,而被認為對人體無傷害,所以現在已成為健康篩檢、影像診斷及追蹤的第一選擇,因此超音波又可稱為醫師的「第三隻眼」。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