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腫瘤滅除技術簡介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一、何謂射頻?
所謂射頻(radiofrequency, RF)是一種具有電磁波的頻率,一般用於無線電及電視頻率發射,其頻率介於10Hz及3×106MHz之間。[@more@]

二、射頻腫瘤滅除的原理
射頻腫瘤治療(RFTA)的原理與一般電燒(electrocautery)並不相同。電燒是利用電流通過探針前端的加熱器,由電燒探針的尖端直接將熱傳導到周圍的組織,而其組織的傷害則依賴探針所釋放出的熱量而定。射頻治療所用的方式有時被稱作冷電燒,由射頻治療的探針前端以電極放出交流電,電流經過組織,使得組織當中的電子被激盪,當電子循著電流方向的改變而前進時,電子激盪造成了對包圍在電極周圍的組織產生了摩擦熱。電極本身並不產生熱量,而只有組織被加熱,不過組織可將一部份熱傳導回探針,當組織接受了足夠量的熱度時即產生凝固現象,因此像蛋被加熱一樣,癌細胞便被固定而死亡。

三、射頻治療的儀器
射頻治療儀主要由兩部份所構成,即射頻電流發生器及電極針。針的設計與電流分佈的區域有絕對的關係,但是電流發生器的控制也頗為重要,通常射頻治療的過程中從開始通入電流到治療完成,所使用的功率依照不同的儀器都有不同的方式。射頻治療探針的設計以?帶電極的絕緣金屬針為主,針管中可?帶多條弧形鋼針,這些金屬針的外徑大小不一,同時其中電極的設計、排列、數目、及弧形鋼針的半徑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設計產生的熱場不同,因此其治療的範圍、形狀、大小各異。目前常用的儀器在治療的範圍其直徑通常在3-5cm之間,隨著儀器的研發,更大治療範圍的設計己經在進行之中。

四、哪些人合適作射頻治療?
射頻用於腫瘤的滅除治療,除了明顯而必須矯正的出血傾向以外,並無特殊絕對的禁忌症;原則上,如果手術可以處理的腫瘤,我們仍然希望將外科切除術作為優先考量,因此,腫瘤的數目或雙側發生的情況應先評估,腫瘤與大血管及周圍器官的相關位置,計劃被治療的器官其功能的保留也需先考量。當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外科治療時,即可列為射頻治療的選擇對象。

五、射頻治療能解決哪些問題?
射頻治療因為只針對局部腫瘤的處理,通常用於有實小臟器尤其是肝臟、腎臟的原發性或轉移性病灶,對於其他臟器如肺臟或某些骨骼及軟組織的原發或轉移性病灶也被認為有效,目前尚在累積經驗之中。但尚無明確證明可用於中空器官如食道、胃、腸等癌症。對於肝臟的轉移性病灶,當對影像學可察覺的腫瘤完成治療之後,在追蹤的一年半期間內因原來的疾病而長出新病灶的機會(復發率)為27.6%,當然,追蹤的時間越長,新的轉移病灶發生率越高。射頻治療跟任何其他局部治療的方式一樣,並無法抑制全身其他部位轉移的發生。

六、射頻治療的缺點及限制
和其他腫瘤滅除方法一樣,射頻治療用於肝硬化病人或者腫瘤靠近主要的膽道系統時,都要特別謹慎。當腫瘤很靠近肝臟表面,位於肝臟包膜之下時,射頻治療的過程中發生出血的機會較高,對於大血管旁的腫瘤,射頻治療若以經皮治療的方式,則靠大血管旁的腫瘤細胞因為血管的冷卻效應而使溫度提升不足,殺滅腫瘤的能力便會減弱,可能導致治療不完全。如果腫瘤很靠近中空臟器,例如胃或結腸,積極的治療或許會導致腸管或中空臟器的傷害,導致穿孔。出血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依照術中射頻治療的觀察,在射頻的電極針拔出後,電極針穿過組織之通道出血的機會可達29.8%,但出血量都很少(小於5cc),同時都可以用電針在肝臟穿刺位置燒灼而控制。極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一週之內會再度發生出血。



近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