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乳癌-女性必讀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馬上按讚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1

引言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所發佈的十大癌症資料,近年乳癌一直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每十萬人每年的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70人,比20年前(如1996年)的發生率(每10萬人約每年30人)增加一倍以上,且逐漸向歐美國家逼近。乳癌新發生的總人數也已達到每年1萬2千人,正式超越台灣過去的國病肝癌,成為發生總人數第三位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及肺癌)。

在發生年齡上,平均年齡仍較歐美年輕(54歲),雖然逐漸往高齡移動,但每個年齡層的病患均呈現增加的趨勢。相對年輕的病患(指小於50歲),仍約佔50%。所幸乳癌在台灣的治療水準相對好,死亡率並未隨發生率上升,而是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而隨著台灣女性同胞抗癌知識的提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共同提倡乳癌篩檢,罹患乳癌的病患雖然多了,但更早期的病患比例也相對變多。

乳癌是個隨著社會進步卻愈來愈多的疾病,它和許多危險因子相關,包括:遺傳、初經早/停經晚、不懷孕、不生小孩、不哺乳、口服避孕藥、飲酒、肥胖…等,有許多與社會環境及現代女性的生活型態有著密切的關連,因此改善不易。但有些還是可藉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如肥胖、飲酒等)。另一方面,相對而言更加重要的則是定期篩檢的提倡;乳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痊癒機會最高。

隨著政府單位及民間機構(如雅詩蘭黛與本基金會的合作,及全國癌友協會等)的提倡,乳癌的防治對女性的重要性在台灣女性同胞的心理上已逐漸紮根,但仍有努力的空間,這可由政府官方所實行的乳癌篩檢比率得知;雖經過多年的努力,但目前乳癌篩檢普及率仍僅約40%。在乳癌的治療選擇上,手術、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整形重建等都會因為每個病患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搭配。但隨著醫療的進步,病患意識的提升、及乳癌的早期發現,病患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已由40%提升至最近的60%。

女性同胞終其一生約每12名婦女會有一人得到乳癌,在乳癌發生率逐漸升高的情況下,預計兩年後新發病人數會超過肺癌,由第三位成為第二位。所幸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療效果非常好。就如2016年台灣乳癌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年平均18.4人,死亡人數則為2176人,意思是在台灣約70-75%以上的病患都能治癒。
Responsive image

乳房的構造

乳房的結構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周圍組織(如脂肪、結締組織)構造所組成的,乳房分為6-9大葉,再由許多小葉組成,終端有許多小囊,由導管互相連接,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腺管最後匯聚至乳頭部位,乳頭周圍特化的深色皮膚組織稱為乳暈。
 

月經週期與乳房變化之相關性

某些人在月經來之前會感到乳房出現明顯的脹痛情形,穿內衣常造成不舒適的感覺,這種疼痛的感覺甚至會輻射至腋窩及手肘,所以有些會懷疑是否得到乳癌,其實這種變化是因荷爾蒙的影響所致。乳房的變化與月經週期卵巢所分泌之荷爾蒙及身體荷爾蒙息息相關,分述如下:
月經週期之卵泡期(增生期)乳房變化 在月經週期的卵泡期,卵巢所分泌的動情激素會刺激乳房的乳腺上皮細胞生長。
月經週期之黃體期乳房變化 有些乳房纖維囊腫病人或正常人,常有月經前乳房脹痛的感覺,是因動情素及黃體激素之分泌促進了乳房血流增加,乳房之體積增大及水分滯留增加,且因液體、淋巴、細胞浸潤增加,導致乳房出現脹痛之感覺。
月經來潮乳房的變化 當婦女未懷孕時子宮內膜會剝落而出現月經來潮,此時因動情素及黃體激素分泌中止,乳房組織水腫現象漸漸改善,一個新的週期又再開始。
月經後之消退現象 乳房組織及水腫迅速減少,於月經後第五至七天會減至最小。

根據上表,所以一般乳房自我檢查時間最好在月經過後五至十天,是為避免在正常週期性的乳房脹痛時作乳房自我檢查,而誤以為有乳癌的症狀。所以了解月經週期與乳房變化的關係,對自己的乳房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不至於如此害怕了。
 

漫談乳癌

乳房是上帝賜給女性最美的禮物,女性因她而美麗並擁有自信。但不幸的是,乳癌佔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在美國每八名女性終其一生中便有一位會罹患此病,因此美國醫界積極推廣乳房X光攝影檢查,使得早期乳癌的發現率優於台灣。此與國人個性保守及我國婦女乳房X光攝影篩檢率偏低有關。

乳癌早期發現的好處是治癒率高,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經由篩檢發現的第2期以前早期乳癌比率高達89%,且第2期以前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而原位癌的存活率更幾近百分之百,因此政府呼籲45至69歲婦女及高危險群婦女應養成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習慣,才可以早期發現乳癌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乳房含豐富血管及淋巴管,因此乳癌細胞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所以早期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希望藉著「認識乳癌」手冊增加國人對乳癌的認識,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提高治癒率。

什麼是乳癌?

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

乳癌要如何篩檢

臨床的徵兆
  • 個人病史:曾罹患有乳癌者,對側乳癌之發生率每年約0.5-1.0%,終其一生約有10-15%之發生率。
  • 家族病史:無家族病史者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生乳癌,乳癌患者大部份並無家族史。一般而言,一等親或二等親罹患乳癌者家
  • 屬之危險率分別為2.3及1.5倍 ,但母親及姊妹同時有乳癌者則高達14倍,尤其是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
  • 然而乳癌的遺傳因素只佔10%。大部分的癌症發生與個人的飲食習慣、環境污染、病毒感染等內、外在因素引起,乳癌也不
  • 例外,亦即與後天性因素有關。

乳癌的高危險群

  • 有乳癌患者之家庭,尤其母親或姐妹等一等親曾患此病者。
  • 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
  • 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
  • 曾患一側乳癌者。
  • 曾頻繁患有良性乳房腫瘤者。
  • 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酗酒者。
  • 未曾哺乳者。
以上高危險群者,建議每個月定期做乳房自我檢查,若發現異常,應立即求醫。

如何預防乳癌?

一級預防
  • 少飲酒。
  • 少攝食高脂肪性食物,多攝取富含纖維性食物。
  • 避免體重過量。
  • 按時運動,每週至少五次中等度運動至少30分鐘,劇烈運動至少15分鐘。
二級預防
屬於高危險群婦女除了一級預防外更需要二級預防:
  • 每月乳房自我檢查
  • 35歲以後每年定期找醫師檢查,每年做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必要時兩者同時檢查。

乳房自我檢查

雖然發現乳癌最重要的工具是影像定期篩檢,但我們仍然鼓勵所有的婦女,養成良好的乳房自我檢查習慣。如果你有乳癌家族史等屬於高危險群婦女,則應該每月乳房自我檢查,要點如下:

因乳癌在早期,經常是無痛性的,往往會被忽略,90%的乳房腫塊是藉著乳房的視、觸診發現的,而乳房的檢查非常簡單、方便、易學,所以女性朋友應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一般婦女在月經過後5-10天內,乳房腫脹減少時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停經後的婦女應選擇每個月固定一天檢查,若發現任何異常應立即尋求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乳房自我檢查雖然不能取代篩檢,但是可能可以早期發現病症。

Responsive image

如有觸摸到異狀或腫塊時,建議至醫院就診。先生也可以幫助妻子做乳房觸摸檢查。

乳癌的症狀

早期乳癌大部份是無症狀,不會疼痛,當癌細胞不斷地生長時可能產生以下的徵狀,如果發現,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診斷。

Responsive image

乳房腫塊

當妳發現乳房出現腫塊該怎麼辦?

當妳無意中或在例行乳房檢查中摸到腫塊,或是妳的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樣,乳頭有不正常分泌物,皮膚呈現橘子皮樣變化,就會讓妳不愉快,甚至於恐懼、擔心是不是得了乳癌。首先請妳不必太過驚慌,因為百分之九十的腫塊是良性的,但必須立刻向醫護人員諮詢以作進一步診斷,專科醫師會替妳作身體檢查,並會幫妳安排作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如乳房超音波、乳房 X光攝影或切片檢查。若確定為惡性乳癌,醫師會訂定一個良好的治療計劃,如轉介至外科先作手術治療,後由腫瘤專科作全身性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加上標靶治療等。請妳務必配合檢查並及早接受治療,早期的治療可提高疾病的治癒率。若有問題,儘量與醫師討論,以便接受最好的治療。

乳房有腫塊一定是癌症嗎?

大部份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纖維腺瘤、纖維囊腫或囊腫等,只有十分之一的乳房腫塊為惡性腫瘤,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即使是良性的腫瘤,腫瘤過大或是產生臨床症狀還是需要治療的。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有三種:

  • 乳房纖維腺瘤:是成熟女性最常見之良性腫瘤。一般發生於15-35歲的年輕女性,臨床上在一側或兩側乳房內發現大小不同之結節性腫塊,觸診時表面圓滑充實,可移動,邊緣明顯。纖維腺瘤之發生原因不明。目前之研究已排除纖維腺瘤為前癌病變,但頻繁發生纖維腺瘤之女性或有家族性乳癌病史者,其乳癌發生之危險率約為正常人之2倍,需多加注意。乳房纖維腺瘤一般不會自然消失,有上述病史或腫瘤過大時,可考慮作切除治療。
  • 乳房纖維囊腫:好發於30-50歲之婦女,最常見於近更年期,年輕女性較少。此腫瘤大部份為單側,約有20%為兩側性。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體內動情激素分泌有關,更年期過後,囊腫有些會消失,即為可能與荷爾蒙有關之一證明。乳房纖維囊腫轉變為乳癌的機率甚低,但是組織切片檢查如發現有上皮增生或異型上皮增生,將來發生乳癌之危險率分別為2及5倍。主要症狀為在月經來潮前,因囊腫脹大而引起乳房疼痛,少數病人乳頭有分泌物。觸診時,可摸到硬塊,但境界不明顯,並有觸痛。治療方面以止痛劑對症治療。並選擇合適的胸罩以減輕不適,或以注射針筒抽取囊液。
  • 乳房囊腫:與身體其他部位之囊腫相同,是屬於良性,內容充滿液體,呈堅硬狀,好發於更年期女性,少見於35歲以下。

乳癌要如何檢查診斷

可做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幫助診斷,另檢查懷疑惡性腫瘤時則建議做乳房切片檢查(較建議)及細針抽吸細胞檢查以確立診斷。

Responsive image

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的優缺點

乳房X光攝影與超音波檢查

乳房X光攝影可以診斷較小的病灶;為了拍攝出乳房組織清晰的影像,必須壓扁乳房,減少厚度,婦女會有被壓痛的感覺;目前台灣的婦女,我們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乳房攝影係由放射線影像專家依是否有鈣化現象、腫塊陰影等來判定,一般而言其準確率可高達80-85%。

東方女性的乳房比較緻密,且乳房較不如西方女性豐滿,故停經前婦女或比較年輕女性,建議可以超音波檢查為主,原因在於脂肪量少,超音波影像會更清晰。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不會疼痛,婦女接受度較高。它可以診斷出較大的腫塊,但對於較小的病灶有其局限性。

如果親屬譬如母親、外婆、姑姨等曾罹患乳癌的有家族史婦女,更應該提高危機意識,提前5年(也就是40歲),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沒有輻射的疑慮,則可以年年實施。

如非必要不建議健檢時做乳房磁振造影(MRI),可能會有較高的偽陽性發現,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乳房X光攝影或是乳房超音波檢查,都可依檢查結果判定是否是良性腺瘤、纖維囊腫,或惡性腫瘤,但是都有其局限性。兩項檢查如果能互相搭配,診斷率會更高。

乳房切片檢查及細針抽吸細胞檢查

若檢查懷疑惡性腫瘤,醫師會建議近期內追蹤檢查,粗針切片檢查或做細針穿刺,進一步確認是否為乳癌。

  • 粗針切片檢查:利用粗針穿刺,將腫塊切取樣本,其準確性比細針抽吸細胞檢查為高,是確定乳癌診斷之標準方法。
  • 細針穿刺細胞檢查:一般觸診發現腫塊時,醫師會以針頭插入腫塊抽吸細胞,立即染色,立即在顯微鏡下判斷。這個作法安全、快速、簡單,但大多被上述的粗針切片檢查取代了。

實施切片或穿刺檢查時會給予局部麻醉,僅輕微疼痛;檢查後也不會影響乳房的外觀形狀。

乳房的檢查 Q &A
•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害身體嗎?現在乳房X光攝影裝置愈來愈新穎,輻射量也愈來愈少,平均一次乳房檢查的接受輻射量是0.7毫西佛,如相較台灣人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為每年1.6毫西佛,因此是非常安全的。•有沒有其他檢查方法?

有!乳房超音波檢查:由於國人女性乳房組織較緻密,脂肪較少,尤其是年輕婦女,所以有時用超音波檢查比較清楚。其他還有胸部斷層攝影及乳房核磁共振等。

•何時作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癌為台灣女性第一好發癌症,發生率增加速度亦高居十大癌症之首。衛福部國健署建議:45歲以上無臨床症狀之婦女,每兩年接受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乳癌,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若是醫師認為有必要,兩年期間可加上乳房超音波檢查輔助診斷。目前針對45歲以上的婦女,不建議以乳房超音波,作為乳癌篩檢的唯一診斷工具。

對於高危險群的婦女(本身曾經罹患乳癌,二等親內乳癌病史,或具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建議可提前於40歲開始,每兩年接受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期間可再加上乳房超音波輔助乳癌篩檢。

台灣婦女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少十歲,針對35歲以下之高危險群女性,由於年輕的乳腺較緻密,而在乳房攝影下,小腫塊易受到緻密乳腺所遮蔽,且年輕的乳腺對於放射線相對較敏感,建議以每年定期乳房超音波先進行篩檢乳癌,若是醫師認為有診斷必要,則再加上乳房攝影檢查。

不論年紀,對於已有臨床症狀的未懷孕婦女(例如:自己有觸摸到腫塊,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異常現象者),建議同時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以診斷乳癌。

繼續閱讀:乳癌的分類


近期更新